四月卫生防病提示






yh533388银河







四月卫生防病提示
来源 :安徽疾控 时间:2022-04-15 浏览量:10450

我省近期多地陆续发生省外新冠肺炎疫情关联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安徽疾控温馨提示:防控新冠肺炎的同时,仍需警惕手足口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布鲁氏菌病。

图片


一 、新冠肺炎



目前,我省新冠肺炎疫情处于多点散发和点状暴发并存的态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持续存在 ,广大居民朋友们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图片
图片

防控建议



图片
1.

非必要不出行。清明节假日期间 ,倡导非必要不返乡、不跨区域祭扫 、减少出行、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确有特殊原因需要出行的 ,应提前了解目的地防疫政策 ,主动向所在社区(村) 、单位报备,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2.

关注疫情动态。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动态和感染者活动轨迹。如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或发现自己与感染者轨迹可能存在交集 ,应主动向所在社区(村) 、单位报告,并配合落实核酸检测 、医学观察等疫情防控措施。

3.

减少聚集活动。提倡“喜事缓办 ,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尽量不举办、不参加大规模人员聚集性活动 ,确需举办的尽可能缩小活动规模 。

4.

做好健康监测。一旦自己和家人出现发热、干咳 、乏力等症状,请规范佩戴好口罩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注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居史或可疑暴露史。不要自行用药 ,不要到没有资质的诊所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5.

注重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 、勤洗手、常通风 、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 、使用公筷公勺。

6.

积极接种疫苗及加强针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有效防控新冠肺炎 ,没有接种禁忌的居民请尽早接种疫苗及加强针,保护个人健康,共同构筑人群免疫屏障 。


图片


二 、手足口病

图片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1~2岁婴幼儿。手足口病在4~7月高发 ,传染性强,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 。

图片
图片

防控建议



图片
1.

减少外出,做好健康监测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以此减少被感染机会 。每天晨起应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 、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做好体温监测 。

2.

加强传染病监测措施。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严格执行学生晨、午检制度。定期对玩具、餐具、水杯、毛巾等儿童常用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活动室、寝室、教室 、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3.

注重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持干净的家庭环境 ,居室经常通风,衣物应勤置阳光下暴晒。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洗手 。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食物。

4.

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 ,应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他人 ,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

5.

积极接种疫苗 。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月龄~5岁儿童按程序完成接种。


图片

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多在38℃以上),胃肠道症状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酶、肌酶升高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我省发热伴的流行季节为4~10月份,人群普遍易感 ,以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农民或从事野外作业的人群为主 。

防控建议



1.

加强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和胶鞋,使用驱虫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 ,避免长时间坐卧草地 ,以降低蜱虫叮咬的几率 。

2.

做好媒介控制工作。定期清理住家周围的杂草 ,打扫禽畜圈舍 ,必要时可对家畜采取灭杀蜱虫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

3.

科学应对蜱虫叮咬 。若蜱虫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 ,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 ,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切勿生拉硬拽,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取出后 ,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 。

4.

及时就诊。有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

图片


四 、布鲁氏菌病

图片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 、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和吸入被污染的飞沫等途径传播,临床特点为发热 、多汗 、乏力 、全身不适 、消瘦 、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俗称懒汉病 。

图片
图片

防控建议



图片
1.

从事畜牧业的人群进行牛羊接生、屠宰 、清理圈舍和加工皮毛等工作时 ,需佩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靴子等个人防护用品 。

2.

对发现的病畜 ,要及时扑杀处理。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应消毒或焚烧后,挖坑深埋。

3.

定期严格清洁消毒牲畜栖息地或圈舍 ,及时处理粪便  ,防止病畜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4.

坚决不买、不吃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 、病死畜肉。

5.

凡有牛羊接触史并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经过全程足量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如不及时治疗,容易转为不易治愈的慢性布病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