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533388银河







安徽一建团委“五四”专题报道
来源 :安徽一建团委 时间:2017-04-26 浏览量 :7036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安徽一建团委契合共青团“一学一做”的活动主题 ,与国祯书院领导沟通,对团员青年进行一次传统文化教育 ,书院领导欣然应允了我们的要求。于是就有了4月19日公司团员青年赴国祯书院学习的机会,重回课堂,学习古圣先贤大智慧 ,大家都怀着一个恭敬心聆听了三个小时的课程,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从自身做起,孝敬父母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团员青年的共同心声 ,他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动与收获 。
                                              -----安徽一建团委书记吴金凤
 
亲  情
            第一工程项目管理部   王磊
      四月的春光总是那么明媚,呼吸着清晨最新鲜的空气,仿佛夹杂着新生嫩芽的气息 ;沐浴着第一缕的骄阳 ,温暖的感觉好似看到佳人甜美的笑容。但我心里很清楚,今天这个日子不属于春游的放纵,而是和同事朋友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课堂领略国学的魅力。
     兴许是许久没有这样正襟危坐 ,也可能是周围这群本已经熟悉的人,展现出不一样的专注度 。像许多年前一样坐在书桌前的姿势依然保持着,但是当老师站在讲台前的感觉已经完全改变。那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 ,那是一种怀念的味道。三个小时的国学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让我油然而生一种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与自豪 。国学的知识博大精深,一个上午的学习远远不够,它更需要我从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感悟,一个上午的学习我只能领略到皮毛 ,甚至不得不承认我无法感受到它的美,但是我却在另一种学习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是一种久违的震撼心灵 ,从心底里震撼 。那就是亲情带给我们的感动。
    那部名为《交易》的短片,让我们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虽然短片中的人物很少,却让我们感同身受;虽然语言不多 ,却让我们身临其境。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女孩儿,她的爸爸因意外去世了 ,只有她和妈妈相依为命 。不幸的是,她的妈妈又身患重病卧床不起 ,她们的生活起居都由这个小女孩一个人来承担 。因为她家里太穷了,没钱给她妈妈看病买药。于是,小女孩开始捡塑料瓶卖钱,就这样,一毛钱一毛钱,一块钱一块钱地攒了很长时间,只攒了二百块钱。她走投无路了,竟然对一个陌生的叔叔说 :“叔叔,你把我买了吧!我还差一千八百元给我妈妈看病!”
      有没有一个地方,让你觉得不管漂泊在哪都有依靠,有没有一段情感让你怎样都无法割舍。那种情感叫做亲情,爱是一条长河 ,而亲情就是河对岸为我们遮风避雨的港湾。
     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我们身边的兄弟姐妹 ,珍惜我们的朋友 ,今生的缘,不知道哪天我们就要说再见 ,到时候怎样的挥别都只能成为纪念 。
 
重温经典文化 ,寻找人生之路
财务资产部  赵坤
      一座宁静的院子 ,一栋简约的小楼,一个恭敬的鞠躬 ,一声亲切的“家人,上午好”,一身传统的汉服,一本本摆放整齐的《弟子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五福”及“好德” ,到“孝道” ,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与其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 ,不如说这是一次返璞归真的文化洗礼 。
      我仿佛被带入历史的长河,伸手去触碰那些经岁月沉积的文化瑰宝 。“人之初,性本善。”“百善孝为先”,这些文化印记刻在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 。这不仅仅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标识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的源泉。中华民族的文明就这样被一代代继承和发扬。这无关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每当耳边响起这些经典名句,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她们一直都占据我们的心灵深处 ,不可替代 ,不曾磨灭 。
      一堂课,一个上午 ,一本书,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文化之旅。一句“百善孝为先” ,让我们感受孝的善念和家的责任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直抵我们灵魂的深处,让我们触不及防到泪崩  ;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们都陷入宁静和沉思。在感动和沉思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回忆父母的种种艰辛和一直以来的爱。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重新定位父母在心里的位置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这是人性的回归之路。从“孝”开始 ,还有“仁、义、礼、智、信”等等。
       从管仲的“礼义廉耻”的四维,到孙中山先生的十二德行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个过程也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在不断地提高自我 、完善自我。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丝毫不能成为我们追求自我道路上的理由和借口。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决定我们将要成为怎样的一类人。思想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还应该有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自我约束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 ,给自我一个准确的定位,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个上午的课程,由一个“孝”字引申到我们每一个人,虽然这不足以让我们完全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但却帮助我们打开重温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就像我们无论走多远 ,都有一个“家”在心里牵挂,也无论我们的年岁,心灵深处依然遗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她会在我们空闲的间隙里 、在我们内心苦闷时、在我们迷茫彷徨时,帮助我们平静内心的纷扰,摒弃世俗的杂念,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阅读中华民族经典文化,捕捉文字带给我们的启示,用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寻找一个方向,梦想终将开花结果。
 
 
学习传统文化 ,从践行德孝做起
      办公室主任助理   查如彬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公司团委组织公司青年员工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 、意义非凡的活动——去安徽省国祯书院共同学习传统文化 。
     4月19日一早,我们在团委书记吴金凤的带领下来到了国祯书院。虽然去的路上 ,吴书记已经提前给我们告知了一些书院的“规矩” ,心里也做了一定的准备 ,但是当一走进书院,那些义工给我们行古礼的时候,内心深处还是蛮震撼的,因为这些礼节一般都是在电视中才能看到。而当我们自己亲身体会的时候,才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让人无比的亲切 ,与他们之间也瞬间拉近了距离。
     这次国学课的主题就是“孝道”, 老师从各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中国传统孝道的含义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 、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课堂上老师的每句话、课件的每个字、每段视频 ,都带给我巨大的冲击,一直认为自己只要存有一份孝心就足够了,却不知自己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做的并不好。“百善孝为先”,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 。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时 ,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 ,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这次的课程虽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 ,但是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冲击却是非常大的,触动了我们每个做儿女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根神经。让我们深思,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如何让“孝”付诸于我们的实践当中 ,而不是仅仅的“心存孝心”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千万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让我们用关爱去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吧 ,陪伴我们的父母度过最美的夕阳红吧!
感谢你们
经营分公司    仰宗淼
     时间的年轮往前拨一拨,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5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印象特别深的是当中有一句对联 ,“过节回乡喜听檐上鸣春曲,举杯敬老最羡人间跪乳情”,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里莫名的有种敬畏和感动之情,便随着耳边一位姐姐对她的孩子说到“人间跪乳情是取自成语羊羔跪乳,小羊喝奶的时候啊都是跪在妈妈身下的...”,小朋友点点头 ,我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听着大家乐呵呵的张罗声,透过一张张笑意的脸,心中隐隐觉得这该就是阖家欢乐的现实画卷吧 。
     我们总是无意调侃各种的中国特色 ,而我想每年的春运绝对是所有特色中最忙碌却又最温馨的了 。各路游子背着沉甸甸的包裹用各自的方式踏上回乡的路 ,那故乡里的白云和黄土还有那妈妈的菜香和爱笑的姑娘,路途虽然那么远,却怎么也没能远过思念。
      我想“团圆”二字对于中国人而言 ,不仅代表相聚更意味着希望。
 
                                                        —— 题记
 
      四月底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国学文化的讲座分享 。从开篇的《五福临门与智慧人生》的分享中,我们渐渐的放下了疲惫的心情,开始随着讲师的脚步走进了古人智慧的殿堂。“五福”,长寿 ,富贵,康宁 ,好德,善终 ,合起来构成了幸福美满的人生,而五福中最重要是第四福——“好德”。有着生性仁善,宽厚宁静的德 ,才是最好的福相。
      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 ,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以培植其他四福之不断增长。
      人生需要智慧经营 ,而福气需要德行加冕。于是在分享课程的后半段里,我们的心情从原先的轻松平缓开始渐渐的凝重起来。一个人宅心仁厚是德 ,乐善好施也是德,连最近的“两学一做”中也是明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又该怎么以德修身,积累善果呢 ?书院的讲师给出了回答,“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传说婴儿来到人间之前哭的很伤心,上帝说我会派一个天使保护你,她的名字叫做——妈妈。
    讲师为我们放了一段名为《妈妈我想你》的歌曲影片,内容描述的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如何跑完马拉松的故事,这其中就有关于他的妈妈  ,“第一次睁开眼,看见的是你,第一次哭泣 ,为我擦干泪的是你,第一次跌倒 ,搀扶的是你,第一次喊妈妈 ,最开心的是你...妈妈啊妈妈,其实这些细节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就是因为实在是太平常了,以至于我们根本就忘记了。我们可曾想过,是谁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为我们整夜守候,是谁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对我们耐心教导 ,是谁在我们长大离家的时候对我们说”没事,我们一切都很好”。可是啊 ,当我们累了倦了 ,转身的时候 ,所有景象也许早已物是人非,但一定,一定还有那么一个人不论风雨都在等你。你开心的时候她比你还开心,你难过的时候她会比你还难过 。很多无奈长大才有,很多撕扯经历才懂 ,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如果当你受到了委屈 ,即便她已满头白发,却仍然会用她那逐渐佝偻的身体为你拼尽全力。就这样 ,在寂寞天地中妈妈成为了我们的大英雄。都说人至中年回到家还能喊一声妈妈是最幸福的事了。是啊,父母在,人生尚有出处。
      我们总是在说团圆,因为有人才有家,有家 ,就会有哪怕一无所有却还能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因为 ,家还在 ,人还在 。
     “百善孝为先 ,孝为德之本”,家国天下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扎根于我们的本能和情感中时,爱国则是放大了的孝心。善念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存良流长 。
     行在当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机会 。
     汉字“亲爱”的繁体写法是“親愛” 。
      一上午的时间静悄悄的走着,中间有鸟儿从窗边路过 ,花香从鼻尖路过 ,这时荧幕中的儿子正在从妈妈住的地方路过。感谢书院的讲师如此真挚安排 ,在感受完父母恩情之后 ,通过一个短片让我们每一个人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流转。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到” ,匆忙的身影和火车启程的鸣笛声 ,提着箱子的路人总是一脸冷漠,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停留或奔跑的 ,那应该就是妈妈了。很早就看过的公益广告“妈妈,我给你洗脚” ,故事其实一直在那里 ,行动取决于我们自己。
    “父母在,不远游” ,让亲相见,让爱有心,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爱的人啊 。
     我希望我的人生平凡而又安宁 ,家人健康而又欢愉。当我白发暮年的时候,回想往事 ,不会因为不甘而狰狞,不会因为遗憾而悔恨,不会因为愧疚而不舍。
      借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时至今日 ,我仍然觉得幸福 ,感谢你们” 
 
 
   践行弟子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工程项目管理部  孙晓妹
 
      四月底的合肥春光明媚,树木葱郁,白花齐放,使人心旷神怡 。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上午,我在阔别校门十年之后 ,还能有机会来书院学习传统文化,想起了在校园读书时候的感觉 ,心中十分感慨。当我们来到教室门前,听到志愿者们一句“家人早上好”并伴有一个深深的鞠躬,顿时感到特别温暖与亲切。
      进了教室 ,志愿者们已早早在我们每个人的桌子上放上了一本《弟子规》。当王灿老师讲到孝道时,我感触很多,想起曾经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还为婆婆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 ,当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在为奶奶洗脚时,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 ,一簸一簸的端到妈妈的面前说 :“妈妈我也为你洗脚”。这一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也让人深省;孝无需用语言去教导,要付诸行动 。当老师问我五福中的“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最希望得到哪一种福时 ,我回答是“长寿” ,我只希望家人健健康康且福寿绵长。
     课堂上我反省我自己,我长这么大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之前每每有此一问 ,我总是自圆其说 ,等我有钱了我就给家人买好的东西,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带家人出去玩,其实我自己知道很多都是冠冕堂皇的敷衍之语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是这样回答的 :“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语出惊人 ,发人深思。孝敬主要在亲情,而非用金钱来替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孝敬父母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商机之类错过了还会再来,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机会,那就时不再来 ,遗憾终生  。
      我只希望在我七老八十的时候,回到家还有妈妈可以叫;出门衣服少了还有妈妈担心我的冷暖;出远门的时候 ,我妈妈总是睡不好觉,成天的担心我出事;出嫁了的女儿,妈妈总是对女婿很好,就希望我们夫妻和睦。“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 ,从我做起 ,从当下做起,从点滴行动做起。
百善以孝为先
    党委工作部  王芮
      今天有幸参加公司团委组织赴安徽国祯书院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让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书院的王灿副院长为我们分享关于孝道的传统文化课程,“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 、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敬长辈 ,赡养老人,不仅是报答养育之恩 ,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国家主席习近平非常重视家庭和孝道 。中央电视台曾在播放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时 ,公开了习近平主席办公室内景 ,办公室里放着在家人的守护下他推着父亲习仲勋的轮椅的照片、还有他搀扶着母亲齐心散步的照片 。两张照片凸显了“孝”在急速的经济发展导致个人主义盛行的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
      父母年纪大了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检讨一下自己 ,在他们问你一些简单的问题时,你是不是用了不耐烦地语气。我们嫌弃父母的啰嗦,不愿和他们呆在一起,也越来越少和父母说话。翻开手机的通话记录,打开QQ和微信对话框,看看和父母的聊天记录有几页。我们对待他人往往都是越陌生,越能客气、礼貌 ;对待父母却毫无顾忌的任性发脾气,常常不自觉语气就不好,因为知道父母永远都不会怪自己。这不是孝。
     孝敬父母,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一些小事便可让他们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王灿老师所说爱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点滴力行 ,捶捶背 ,端端饭,做做家务,多陪陪他们……可以做的有很多很多。人生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及时尽孝 ,别留遗憾 !
 
 
爱伴我们前行
财务资产部 王佳佳
       2017年4月19日上午,对于刚进公司的新人来说,我非常有幸的参加了安徽一建团委组织团员青年赴安徽国祯书院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从大学踏入社会工作的一次高效高质的充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时间学习 ,但真有苦读十年 ,不如名师一点的感觉 ,在这次学习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特别是在《交易》的短片中,几乎让我们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这部短片使我们在座的每位心灵都受到了震撼,思想接受了洗礼 ,境界得到了升华 ,真正感到不虚此行 ,收获颇丰。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华五千年薪火相传的历史中 ,它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 ,在黑暗中撒下光明,在光明中壮大火种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文明历史的精神导师,是华夏儿女同胞最本真的“根”。它造就了我们的心神,成就了我们的国魂 ,奠基了我们的根本 。
      老师给我们讲的主题是孝道,要想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 。正如《弟子规》所言:“首孝悌”,衡量一个人品性德行的第一准则即为孝。“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在于“孝”。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知道恭敬孝顺的人 ,如果说他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首孝悌”,当一个人孝悌做到了,他会推己及人 ,他对自己的父母孝 ,对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恭敬的对待。
      学习《弟子规》以后 ,我对孝有了新的认识。“母活一百岁 ,常忧八十儿”,父母的恩情是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报答得了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做到为人子女的孝道 。父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 、最有恩情的人,也是最容易为我们忽略的人。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等你有了钱的时候 ,父母也许不一定能够享用。古语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在 。等到你有了时间和金钱奉养双亲的时候 ,恐怕双亲俱已不在了。这样的情形不正是人生的痛楚吗?不管多忙,都应该抽出点时间来陪陪年迈的父母,不要让我们的一生留有太多的遗憾。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何不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为父母做点事 、那怕是一点小事,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 ,而不要让他们在无谓的等待中慢慢老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  ,贻亲羞……”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对父母的孝敬我们要善于体会,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听出他们的心理需求,把这份关心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给点钱,给他们买点东西 ,而是儿女们的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聊聊天等精神方面的关怀。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回家的次数比原来多了很多,没事时帮父母捶捶背 、揉揉肩、刷刷筷 、洗洗碗 ,做做家务,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 ,看着他们笑,我也就开心了很多。
人生百态 ,最重要的就是品行 ,欲做事,先做人。《弟子规》让我明白许多人生道理 ,教我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使我对爱的诠释迸发出无限的感想!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圣贤的教诲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 
 






XML地图